采访抖空竹传承人张国良

21,683

采访嘉宾:张国良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抖空竹”制作传承人
采访记者:林夏萍
采访时间:2011年9月
采访地点:中国•北京

采访实录

记者:张总,您好!

张国良:您好!

记者: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空竹传人,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北京天桥、大栅栏这些地方抖空竹的记忆和印象。

张国良:我从小是在天桥长大,天天接触手工业、民间杂耍,自然而然对这个东西比较有感情。过去空竹比较简单,受时间的限制,空竹一般是春节、庙会的时候才有,现在一年四季都在抖空竹。

空竹的历史

记者:据说空竹是从皇宫里传出来的?

张国良:完整的说,空竹是由民间流入到皇宫,又由皇宫流入到民间这么一个过程。过去不管是皇上还是大臣对空竹都比较喜欢,一步一步得到推崇,然后由杂耍流入到民间。北京的空竹发展的比较好,因为北京位于皇城脚下直接接触这个。实际上,空竹不是在北方发明的,而是从南方过来的。

记者:据说空竹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张国良:民间传说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但是通过历史的依据和考证应该是九百多年。对于一个玩的东西,历史不可能记载的很详细,但是当我们发现这个东西已经是完完整整的,不管是外形还是表演的形式都跟现在是一样的,所以说它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一点都不狂妄。

记者:那您祖上是因为什么开始做空竹的呢?

张国良:过去会一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我父亲、我爷爷他们不光做空竹,也做一些根雕、烟斗等木制的东西。

记者:那您家空竹是因为什么样的特色誉满京城的呢?

张国良:空竹是老百姓逢年过节喜爱的一种东西,它能增加节日的气氛。想多卖出空竹就得想办法把空竹的外形做得美观,声音要响亮,像这种单轮的空竹,单面的、有两层的或三层的(过去只有两层的)是由近代老北京发展过来的,过去叫“轮子空竹”。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空竹的?

张国良:我从小在家受熏陶,实际上做这个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记者:那你还记得第一个作品是什么吗?

张国良:一个空竹看着简单,但有十七道工序,那时候年龄小,不可能个个工序可去制作,只能分工做。

记者:据说空竹里面还有声学、物理学、数学的理念和原理,制作一个空竹影响其质量的工序有哪几个?

张国良:一个空竹看似简单,但制作其间包括很多科学道理。比如空竹内容积的大小、开口的大小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制作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同时一样大的容积,开口大和小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口太小或口太大都不会响,这个不是靠数学去计算的,而是在长期工作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另外一个是力学,因为空竹抖起来一定要平衡,轴和盘的比例、比重要相匹配,尤其是双轮空竹,两边分量必须是一致的,抖起来才能够平衡。

记者:那像这个空竹是用竹和木做成的,木质对空竹影响大不大?

张国良:空竹的轴用线绳勒主要是在这个地方,现在我们采用的木头是硬质的,柔软性很好,不能用太脆的木头,掉地下轴就折了。过去空竹主要采用檀木的,像苦檀之类的;现在基本采用木制的,一般情况下采用像槐木、榆木、檀木的轴。

记者:空竹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为好空竹?

张国良:第一个要平衡,第二个声音要响,第三个抖起来要顺手。

记者:塑料做成的空竹和传统空竹相比有什么差异?

张国良:空竹,顾名思义就是由竹子和木做成的,由空气发声原理而得名。与塑料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空竹是传统的手工制作,塑料的是模具出来的。另外从声学来说,竹子和塑料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与空竹的机缘

记者: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从事的是木工,据说您特别刻苦,拜了好多老师,给我讲讲这方面的经历和故事。

张国良:从小我就喜欢跟父亲学习空竹、根雕,做一些手工艺,参加工作之后特别喜欢木工,分到单位后就开始做木工。我前前后后有三个师傅,这三个师傅手艺相当不错,那段时间给了我技艺的传承,今天能把空竹做到这个份上,与师傅的教徒有直接的关系。

记者:您的基本功特别扎实,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辞去国有企业的工作而去从事传统的空竹?

张国良:自己从小就喜欢民间的手工艺,没辞职之前自己在家也是做点根雕、空竹、驼鹿之类的小玩意儿。

记者:那您辞职以后家人不反对?您母亲是什么态度?

张国良:我母亲还是比较支持我的,因为母亲对民间手工艺也比较喜欢,比较感兴趣。

记者:当时面临什么样的市场情况?

张国良: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什么叫做空竹,我们做完空竹要卖钱,所以我们需要造势,像鸽子集、摆地摊。

记者:大约是什么时候?

张国良:我一九九零年辞职开始做这个的。

记者: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可以下海了。

张国良:对,我们是辞职比较早的。

记者:听说您那时去了韩国,是去做什么呢?和空竹有关吗?

张国良:对,去了一次韩国。当初空竹国内市场不是特别景气,听说韩国民间手工艺发展比较好,通过韩国一个朋友的介绍就过去了。当时刻录了空竹的光盘,带了些空竹,虽然语言不好沟通,找的人群不对,但是韩国人对我们的民间手工艺还是相当看好的。

记者:当时北京城是不是就您一家做空竹?

张国良:就我一家。

记者:现在呢?

张国良:现在也是。

记者:您后来怎么想到创建一个空竹的工作室?

张国良:我辞职以后把各项手续办得特别齐全,包括营业执照、税务,但是那时不叫这个名字,空竹工作室是后期改的。

记者:您的空竹有多少个系列?

张国良:这个没法计算,空竹从系列来看最少也不下几十种,从规格上不下几百种。

空竹传承与创新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空竹传承技艺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张国良:这几年国家对我们民间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还是挺高的。从我开始做空竹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那时候我只能到外面摆地摊卖空竹去。过去一些老人懂这些,他们喜欢空竹就请我按需要做一些,其他人看到后就会咨询空竹来源,也来找我,就这么一步一步促使空竹发展到今天的各式各样。

记者:您把空竹都发展到收藏了,能否给我们讲讲您认为比较优秀的作品?

张国良:空竹过去就是一种玩具,没有任何的保存价值。空竹的历史有一千七百多年了,但是能找到几个老的空竹很难,所以我们在想怎么在技术上改进,怎么对它进行创新,让它既能抖,又能收藏,而且与人们日常生活靠边,这样人们就会舍不得抖,就会收藏下来。现在空竹采用好多高档木料,像红木花梨的、紫檀的、樱子木的等等各种各样。空竹目前是与社会与时俱进的,比如我们做一些纪念性的,香港回归的时候我们做的紫荆花的空竹、奥运会做的空竹都是与时代、社会相融洽的,所以在大型的活动中,我们都会将空竹作为一种文化来创新。

记者:您把传统的空竹发展成艺术品,传承、发扬光大,这是您一大贡献。

张国良: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想要发展就需要创新。现在社会提倡文化创意产业,我们也是受这个影响在积极的去做这些事情。

记者:您做的奥运空竹、象棋空竹,当时是怎么产生的想法,制作、创意的时候是不是费了很多心思?

张国良:我们做这些东西没有一种可借鉴的模式,完全就得凭空想象。比如奥运会空竹,奥运会期间我们接受任务以后,7月28日我们就进祥云小屋了,等到10月5日才回来。在那儿呆了两个多月,接触了各个国家的领导、运动员,他们对中国的民间艺术是特别喜欢,也特别感兴趣。我们在接受任务之前必须做一批关于奥运的空竹,比如福娃空竹、运动图标空竹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去设计制作的。

记者:这个空竹特别有特色,请介绍一下您当时是怎么设计的,有什么特点?

张国良:这个看似一副象棋,实际上每个棋子是由空竹来组成的,您拿起来可以看到每个都是很精致的小空竹,看我拿的这只小空竹是红酸枝木做的,您拿的是紫檀的,这把黑红两方都分出来了。空竹必须有轴,现在我们看这个是可以随意的把它搁在空间里,起初不敢这么设计,后来经过了反复试验才达到了这种效果。

记者:很巧妙,很有特色。下面是乌木,还有古典式的云纹,棋盘是红酸枝的,看起来很精致。

张国良:空竹象棋一共做了五套,从样式、款式、材质都不一样。最早的一套是红木的,被日本人收走了;另外一套是空竹博物馆里那个金丝楠木的;我们这儿还有一套是樱子木的。

记者:这个是粘出来的?

张国良:对,空竹也是旋床,但是过去旋床没有电机,它是靠脚踩的,现在有电机了,但还是拿手把刀,没有一个定型的东西。不管多大的空竹,开口全是手工的,里面也是一个一个的小哨口。

记者:这个小哨口也是用紫檀做的?

张国良:都是用紫檀做的。

记者:它发出的声音一定特别悦耳好听吧。

张国良:那是当然的。

记者:像这个字是先刻出来再粘上去的?

张国良:对,要是在这整个木材刻分不出红白效果。

记者:您正好采用了它的反差,红酸枝上用紫檀的,紫檀上用红酸枝的。

张国良:对,红方和黑方就明显了。

记者:抖空竹这杆儿也挺有讲究是吗?我听李真老师讲抖空竹的杆儿专门要用一种六道木(杆儿)。

张国良:对,它俗名叫六道木,是国家佛教的一种信物,是在北京西山那边专有的一种树,不能成熟,是一种灌木。六道木比较轻,柔韧性也特别好,要是细杆儿,我们在抖双轮空竹的时候很容易断。

记者:过去空竹仅仅是一个玩具,如今在您的手里变成了一种高档的艺术品,古老的技艺得到了一个文化意义的传承。现在空竹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您能讲讲当时和李连元老师共同做的一个申报的相关情况吗?

张国良:我们是2005年开始进行申报的,由咱们原先的宣武区广内街道办事处来组织宣报。刚开始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感觉特别模糊,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点都不明白,后来逐渐明白是把它作为国家的一种传承。对此我们做了认真准备,但是那时申报国家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困难的,不管是你的历史背景、文化的传承,资料都需要准备很长时间,然后请很多专家来论证空竹到底能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把这些前期工作做完以后,专家论证的时候我们很感动,因为那么多国家级的专家对空竹非常感兴趣,评价特别高,说空竹就应该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空竹在我们国家是首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您现在还到小学里去培养小学生做这个空竹?

张国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是一种义务,我们在宣武区14个学校开展了抖空竹的课程,同时在几个学校开展了空竹制作的课程,包括我们现在的朝阳、通州好多学校都有抖空竹的课程。

记者:听说空竹的传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演艺,表演方面的传承,还有一个是制作方面的传承。我看到现代公园、街心花园里面,(抖空竹)演艺方面比较普及了,但是制作方面还是比较少,所以这方面传承的意义应该是更大的。从您传承人的角度,您对空竹文化的前景是怎么看的?

张国良:要学一门手工艺必须得从孩子抓起,因为(空竹)看着简单,但包括的内容很深的。首先对民间的文化要喜欢;第二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美术知识;第三个要有一定的创新才能做到;第四条要与时俱进,要懂得经营;第五条还要会一些其他的,包括现在高科技的比如电脑、设计、经营理念,这个东西才能去发扬光大。现在培养一个孩子不是说光会抖几下空竹能给人去表演那么简单。我们前前后后办厂子、招工人、招徒弟大概有两百多人,但是身边并不能留住几个人,所以传承这块不是一个传承人能做到的,而应该是一个社会共同去做的事,当然作为一个传承人,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有人来学就要毫不保留的传授。

记者:听了您今天的故事,我感觉到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承人需要有毅力,需要有责任感,需要有创新的能力,正是您的创新把空竹这个古老的艺术增添了活力。空竹成就了您,您成就了空竹。谢谢!

张国良:谢谢!

责任编辑:iwcs24W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