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吉林市松花湖浪木艺术研究会高绍盛会长

12,765

采访时间:2011年9月
采访地点:中国·吉林
采访记者:苏金玲
采访摄像:李正均

采访嘉宾:高绍盛,吉林市松花湖浪木艺术研究会会长。


采访实录
苏金玲:今天我们来到了鬼斧神工的松花湖浪木艺术的发源地,坐在我身边的是浪木艺术研究会的会长。高会长,您好。
高绍盛:您好。
苏:浪木艺术研究会已经成立25年了。当时成立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
高:25年前,也就是1986年。我们是12月13号成立的。当时有一些浪木艺术爱好者,还有一些以宋继中教授为代表的专业的美术工作者。业余的就是牟道宏,牟道宏是原来铁路疗养院的一个放射线科的主任。他们当时都是分散的、没有组织、自发的搞这些,也没有形成规模。后来我们在1986年8月份,在吉林市儿童公园搞了一次吉林市首届盆景根艺和浪木展览。这次展览挺成功。在那个基础之上,就成立了浪木研究会,现在已经25年了。
苏:成立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有很多民间的艺人在做这个。
高:但比较分散,没有集中起来,也没有组织起来,都是各自自己搞自己的。
苏:也是您提议搞起这个研究会的?
高:对。我们当时有几个创始人。像我们的老秘书长张玉民,当时园林处有个总工程师姚梅国,还有朱乃华,就是原来我们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我们几个呢,一个是到张老师那儿去看盆景,后来到宋继中教授,他当时在吉林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到那儿看他的那个浪木。当时一看非常漂亮,就深深吸引住了。然后我们就开始张罗搞一次展览。展览之后,大家觉得检阅了队伍,还有一定的实力。在大家的要求下,成立个协会,这么成立起来的。
苏:当时成立协会的日子您都记得。
高:12月13号,86年。
苏:刚成立的时候,会员有多少?
高:当时80来人,80名会员。
苏:也不少啊。
高:现在发展到400多人了。
苏:就是说这个协会也是一个民间组织。这一路走来,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呢?
高:当时我和张处长,我们那个老秘书长,吃完晚饭,都利用业余时间骑着自行车挨家的去串联。当时我记得我爱人给我做了一条新呢子裤子,整个一个冬天就全磨漏了。骑自行车天天跑,就那样给大家组织起来了。
苏:也有过这么一段啊。80年代那会儿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
高:就是自行车,没有别的。挨家走,江南江北的,找根友串联,商量这件事情。有的都不认识,当时一家一家的,走街串户,把根友联系起来。
苏:联系起来,然后给他们讲这个研究会的情况,让他们来加入?
高:那时候还没成立研究会呢。就是先组织展览,组织展览之后,认识了一些人,一看还有一定的水平,有一定的实力。这样才张罗着成立研究会。
苏:一成立时候就有80多人,这个研究会成立的还真是挺有基础的。
高:还可以,共同爱好。
苏:昨天我也听他们讲,也是您当时挨家去登记他们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什么样的一个展品情况。这25年您回忆起来,还有哪些在这个过程中比较艰辛、比较难忘的事情?
高:这里有好多故事。比如像我们成立之后搞展览。每年原来市里组织一次展览。展览的时候大家都来,有的年纪很大,像王坤生老师,现在已经去世了。背着浪木,背着石头,自己往上摆。然后利用周日休息时间,所有的这些会员都来,不管家里有没有事情都来。一起装馆,一起布置。中午,那时候不像现在下饭馆,当时条件比较困难,就是买一捆大葱,买几斤煎饼,买几个馒头,对付一口,中午吃点儿饭接着下午再干。就那样把展览组织起来。像奖品、纪念品也没什么东西。我记得我们第一次展览的奖品是买削价处理的看盘,大的一块五一个,小的一块钱一个。这就是奖品了。
苏:什么是看盘?
高:就是在盘子上画了一些图案、画,像咱们吃饭那个盘子立起来,支起来看那样的。所以大家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就这样齐心协力把协会越搞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
苏:咱们协会现在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高:现在我们一个是组织会员参加全国的各级展览、展会,再就是提高广大会员的文化底缊、艺术修养,搞一些理论研讨,发动会员撰写一些论文,探索整个浪木创作的规律。再就是帮助会员怎么打开销售渠道,对外展示浪木,更好的推销我们的浪木。有时候互相交流,另外通过媒体宣传做一些交流。每年我们都开一次年会,总结工作,交流创作体会,提高大家的制作技艺。主要做这些工作。
苏:就是说没有一个常设的办公的地方,所有的人员也都是兼职在做?
高:现在办公主要在雅兴园花鸟鱼中心,我们在那儿有个浪木广场,在那里办公。所有的人员都是兼职的,都有各自自己的工作。来自各行各业,有机关干部,有工人,有农民,也有下岗职工,还有学生,方方面面都有。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都喜欢浪木根艺,是难得的浪缘把我们结合到一块儿的。
苏:这个民间组织,在资金方面也全部都是自筹吧?
高:多数都自筹。因为政府财政也很困难,特别是过去。作为民间组织,像我们搞展览、出书,都是自筹资金。我们先后出了三本书,一个是《浪木画册》,一个是《松花湖浪木艺术论文集》,还有个《浪木二十年》的纪念文集。最近我们又搞了个《浪缘诗情》,像这样的小册子和原来的文集,都是发动大家集资出版的。
苏:80年代刚成立研究会的时候,您那会儿还在职吧?
高:在职。完全利用业余时间干。休息时间、下班后、节假日,都这时候干。
苏:我们知道您也有一些浪木艺术作品,我们也了解到您本身是学理工的,在我们这个化工学校学习。
高:对,化校,学石油开采。在大庆实习。
苏:您的工作经历很多都是一些机关里面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
高:对,在机关工作30多年。
苏:您自已这个艺术之路是怎么开始的?
高:我在念中学的时候喜欢木刻。当时刻自己的手戳,另外还有报刊上发表的一些好的木刻作品,我就照着临摹。后来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看到了浪木、盆景,特别喜欢,可以说一见钟情,觉得特别有味,越看越有味,然后就一发而不可收了。原来喜欢绘画,喜欢木刻,这也和浪木有点儿天然的联系。包括在念书的时候,那时我们出板报,黑板报。在休息的时候、节假日,其他同学上街逛街去了,我们在那儿写板报、画报头,画报头使我对美术发生了兴趣。所以某些偶然的东西实际都有某种必然的联系,艺术是相通的。
苏:您的第一件作品您还记得吗,是什么时候创作的?
高:第一件作品是85年。第一件作品很小,捡了个小树桩,后来扒掉之后是个小狗。当时刷的清漆,底下做个小椭圆形的底座。做出来一看尽管是很幼稚,但非常兴奋,自己的第一件处女作。我现在还留着呢。那底下写的,我记得好像是1985年7月。不大,一个小树根,就十几公分吧。
苏:在松花湖边上捡的?
高:对。一个小东西。把树皮扒掉之后露出来了,还挺好看。
苏:至今还留着呢。
高:现在还留着。
苏:很有纪念意义。那您之后有了这样机会的时候就会自己创作?
高:也做一些浪木作品,但是我做的不太多。因为工作也很忙,不像其他的根友有那么多的时间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也做了一些,比如八仙遗物、美的旋律、冲天,但是没有那些根友做的好。
苏:咱们这个浪木艺术的艺术特色,您给我们说一说。
高:浪木我觉得它有好多独到之处。我感觉比较突出的有四条。第一个是千姿百态,天然成趣。通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水冲,在水里浸泡几十年;浪打;阳光的照射;风吹,吹到岸边。完全是大自然的雕琢,鬼斧神工,造就了各种奇形怪状的形状。人工雕琢雕不出来。所以这个天然成趣特别好,这是它第一个特点。第二个是粗犷豪放,乡土味浓。由于在水中冲刷,它的流线美非常突出,没有那么多的棱角。另外是它的疤节美,糟粕的部分都已经腐蚀掉了,剩下一些坚硬的疤子、节子,天然形成这个,不是人工造就的。它这种粗犷豪放的劲儿很符合关东人的性格和品味。第三是深沉凝重,古朴典雅。因为浪木在水中浸泡,它本身颜色发黑发暗。有的是灰色,有的是锗石色。再经过加工处理之后,古色古香,像老古董一样,非常深沉凝重。第四点就是它不破坏资源,无损资源,变废为宝。浪木的素材原来老百姓叫它浪柴,都是烧火用的。烧火严格来说也不太称职,因为湿也不太爱着。经过这些浪木工作者发现之后,略加雕琢,最后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它不像根,挖树根破坏植被,那是我们不提倡的。而浪木不破坏资源,这也是它最大一个特点。所以松花湖浪木,确实是吉林市所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株饱含乡土风情的艺苑新花,被誉关东三宝之外的又一宝。我们说吉林陨石、吉林雾淞、松花湖浪木、松花江奇石,堪称北国江城的天然四绝。
苏:刚刚听您讲这个资源的情况,会不会有这么一种担忧,关于这种资源的枯竭。
高:资源呢,如果作为原发型浪木,就是丰满大坝一合拢,当时的原始森林浸入湖中之后形成的原发型浪木,应该说资源会逐渐越来越少。但是还有继发型浪木,就是后来生成的浪木。因为我们整个松花湖具有坝高,91米坝,另外山多、林茂、水阔,积水面积很大,500平方公里,这么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的地方光有水库,没那么多山,没那么多树也不行。另外在松花湖上游还有两个电站,一个是红石电站,一个是白山发电厂,这两个电站也都形成了人工湖泊。所以浪木资源应该说还是有保证的。因为每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有些扎根不牢的树木,有些被雷劈倒掉的树木,随着雨水冲入湖里,进行了二次深加工。有的渔民烧火做饭,剩余的烧柴,也容易冲到湖里去。这里还有继发型浪木,可以保证浪木素材源源不断的供应。
苏:有些地方会组织一些比如说一条街来销售,我们对这块儿以后的发展有什么设想吗?
高:现在对浪木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很重视,专门制订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其中浪木也是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之一。当然我们现在虽然有一定规模,按照整个市里的要求规模还不够。原来也设想过要搞浪木一条街,包括市领导也都提过这个建议。现在我们正在形成一些雏形,还没最后完善。但是有一些作坊,一些浪木艺术家自己的私人作坊。有的相对集中一点儿,将来可以有意识的在一个合适的地点集中到一块儿,这样能够形成一个氛围,更便于宣传浪木、销售浪木。现在比较集中的是在雅兴园花鸟鱼中心,那儿有2000平方米的浪木广场。还有些会员在外地,像北京、上海、秦皇岛、长春设立了销售网点,作为浪木宣传的一个窗口。将来还需要更大范围的去展示浪木。我们想浪木还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苏:现在这个作品的价值也在不断的攀升,它本身有艺术价值,商业价值也存在,那么相互之间会不会有这种矛盾。我们现在这些艺术家和工作者们是怎么处理的?
高:浪木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都是存在的。有的浪木作品,特别是精品,售价也不低。因为浪木不可复制、不可仿造,它没有赝品,每一件都是绝品。一件作品出手之后,作者本身再复制一模一样的也复制不出来。这样它的价值可能就更高一些,这也是符合商品经济规律的。但是为了让广大群众也能接受浪木,我们的作者创造不同档次的,比如一些小件几十块钱,几百块钱都有。有些中型的,还有一些大型的,大型的当然相对贵一点了,那都是作为收藏用。所以对于面向广大群众,面向广大旅游者,可以选购一些小型的、便于携带的,而且售价又不高的浪木作品。根据不同的对象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浪木作品。
苏:研究会下一步发展有什么打算,您给我们谈一谈吧。
高:我们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按照“十二五”的总体规划,进一步组织会员。首先要提高广大会员的素质,思想素质和艺术素质;要不断的提高艺术修养和加工技艺的技巧,只有德艺双馨,才能出更多的好作品。所以浪木需要上档次,需要上水平,需要出精品。另外也要总结整个浪木创作、鉴赏以及销售等方面的规律。要发动会员总结这方面的规律和经验,加以推广,让浪木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的目标是想让浪木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当然现在少量的作品已经走出去了。像德国的前总理施洛德,我们省政府赠送给他的礼品就是浪木。
苏:现在我们这些浪木艺术工作者,有的是专职来做这些,也有很多人是业余时间来做,也有一些比较小型的作坊,他们现在困境在哪里呢?
高:现在主要还是销售渠道不是特别畅通。销售有的靠展会,有的靠平时有摊位。展会因为各地的环境不太一样,有些大的展会销售比较好,有些展会由于宣传的不够,来的人少,销售就差一点儿。下一步还得探讨怎么样适应市场规律,拓宽销售渠道,另外把浪木的档次提高上去,再把销售渠道畅通,可能还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苏:您现在已经退休了。我们知道,您现在有很多的爱好,有收藏奇石、盆景等。
高:我的闲事儿不少,爱好的也不少,哪样儿也不精。
苏:那么浪木艺术是不是在您所有的业余生活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
高:是最主要的。因为浪木是我们一直张罗组织起来的,而且这么多年,对浪木的感情格外深厚。
苏:在25周年的庆典会上,我听到我们有一首浪木之歌。这首歌是您作词,张朴大师谱曲。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做一首浪木之歌的?
高:觉得这个浪木啊,怎么样能够表现它,怎么推广它,还应该用一种洽当的形式。另外怎么样更好的凝聚我们这些会员、根友,应该有一首我们浪木自己的歌曲。这样我写了歌词,由我们的根艺美术大师张朴谱了曲,作为我们的会歌。
苏:您给我们说两句这个歌词。
高:第一段是松湖浪木诞江城,艺苑奇葩天下名,灵根经风又历雨,千姿百态自天成。就是浪木经过了很多风雨、大自然的雕凿,然后天然成趣、千姿百态。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
苏:我们听了以后也挺感动的。我们这样的一个组织,能想到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组织我们的会员。
高:我们还有自己的会徽。昨天会上挂的那个就是。那是一个浪,第一个字母,就像山似的,是木的第一个字母M。之后是一个躺着的S,那是松(松花湖)的第一个字母。象征着松花湖浪木。这个我们已经正式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商标注册,也已经批准两年了。

苏:也是我们的艺术家自己设计的?
高:对,就是宋继中教授的女儿宋小丹设计的。
苏:这个地方我们觉得真是人才济济啊,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您还有一些什么期待呢?
高:我期待着松花湖浪木艺术能够早日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苏:高会长,谢谢您。我们今天来到这个地方,看到这么多的艺术精品,也深受震撼。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根友能够多多的团结在一起,在研究会的领导下,以后能够茁壮的发展。谢谢您。
高:谢谢你们支持关心我们浪木。

责任编辑:iwcs2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