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木材日精彩回顾(二)——记国际木文化学会国际木雕艺术展

3,327

  木雕艺术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渗透着中国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木雕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木雕艺术类项目纷纷被载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弘扬木雕艺术,促进国际木雕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木雕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2017年4月27日—30日在浙江义乌国际会展中心第12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上,国际木文化学会将其收藏的来自64个国家的240余件(套)2014年世界木材日国际木雕作品投入公众视野。这些作品是涵盖五大洲90位怀揣不同艺术理想与艺术想象力的国际艺术家的精心创作,呈现了当代全球木雕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为期四天的展览,得到了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文化部非遗司原副司长屈盛瑞,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蔡晓春,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义乌市政协主席刘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文土、高公博,中央美院萧立教授,义乌工艺美术协会万少君以及众多关心学会发展的领导、学者、艺术家、企业家、朋友们的支持和莅临;86岁高龄的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在展会的第一天也亲临现场。欣赏作品的同时,他们对本次国际木雕艺术展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希望这些凝聚当代全球木雕艺术真实面貌和最具代表性木雕创作风格的作品,可以让业内人士取长补短,精益求精。 

追根溯源,木雕诞生

  回顾2014世界木材日,转眼已过三年。这场木文化盛宴集聚了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嘉宾代表,观众更是达到5万人。

  在数十个活动项目中,以“家园”为主题的国际木雕现场创作邀请赛格外引人注目。活动场所位于主会场仙游古典工艺博览城大门正对的一层长廊。参与创作的中外木雕艺术家共98位,他们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20位中国代表。这样大规模的木雕技艺展示与艺术交流活动,留给了每位参与者一份美好而宝贵的回忆。

  本次木雕创作活动,主办方提供了龙眼木、香樟和非洲紫檀木,匠师们根据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设计构思认真挑选心仪的材料,随后便开启了作品创作之路。

  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文化,带着各自的风格,齐聚一堂。他们有的埋头构思设计图纸,有的成竹在胸大刀阔斧,有的窃窃私语交流学习……每个人都非常投入和专注,争相不遗余力的百家斗艳,将他们沉稳平和、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神显现无余。

    

  经过四天的创作和雕琢,一块块木头经过艺术家的双手得以生命延续,件件精美艺术品展示在观众面前。从山水风景到人物,从生活场景到动物,从日常用具到儿童玩具,每件作品都体现了“家园”的主题:有的反映生活的温馨,有的体现现实的无奈,有的勾画未来的憧憬,有的叙述未了的乡愁。虽然语言不通,但匠师们创作的“家园”木雕作品得到了彼此的认可与赞赏。


一件作品,一个故事

  Georgios Koutantos,来自希腊的克里特岛,现场创作的作品取名“我的父亲”,代表了所有生活在克里特岛善良的居民。“父亲”身上的披肩是克里特岛独有的,当地人称之为Sariki。父亲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我的父亲”对Georgios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仙游创作的日子刚好是他父亲去世10周年(2004年3月27日),所以他考虑做一件有关父亲的题材。当作品完成时,他很想把它永远保留着,但同时,他觉得把他的作品留在懂得欣赏它的人手里,比自己留着更有意义。

  “童年记忆”是来自中国的木雕匠师罗菊平的作品。仙游活动期间,他的儿子不到一岁,家人经常会把他放在木桶里坐着玩耍,这样大人可以放手干活。看着挑选的圆柱形木料,他很自然地想到了木桶,一方面表达出门后对家中儿子的思念,另一方面也是纪念自己逝去的童年。作品以根雕的手法,利用树的自然形创作,刻画一个小孩静静地坐在木桶里,盼望着父母的拥抱,期待和睦团圆的一家人。

  当大家都挑选适合雕刻自己作品的木料的时候,来自新西兰的Lyonel Grant先生,他的目光却停留在自己即将要使用的工作台上。Lyonel Grant发现工作台也是木头做的,所以他决定直接用自己工作台的木料雕刻,虽然实践证明工作台的木料不容易雕刻,但他还是尽可能地展现了这块木料的价值,最终作品“忧郁女郎”就这样诞生了。这件作品告诉我们,精美的东西也可以利用普通的材料来表现。

  笼中之虎,爪哇语称之为“Macan Kurung” ,作者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Niman先生。整个作品由一块材料雕刻而成,对技艺的要求极高,这种雕刻形式是印度尼西亚独有的。目前在印尼掌握“Macan Kurung”雕刻技艺的只有Singowirjo这一个家族。
作品的背后一个传说,Majapahit 王国的统治者Ki AdiLuwihSungging是一位华裔,他对艺术,特别是绘画和雕刻有着非常娴熟的技艺,人们记住他不是因为他的政绩,而且因为他的绘画和雕刻作品。作者作为王国的后代,通过这件作品想表达,人类的嗔、怒和对权力的欲望都要有节制。

  来自意大利的Demetz Lorenz Unika先生的作品采用的是HUMMEL传统创作风格。刀法明快、构图简约,人物造型亦是HUMMEl式生动、可爱的小孩形象,所表现的生活场景总是能够勾起人们的回忆。作品“冬季”呈现的是18世纪至20世纪间巴伐利亚-提洛尔人礼拜日的装束。这类作品通常四件为一组用以表现四个季节的服饰。作品也常会涂上精美的色彩。这件作品并无宗教方面的含义,而是展现提洛尔地区的传统文化。提洛尔位于阿尔卑斯山以东,是欧洲的心脏,也是欧州南北文化交融之处。

  现场展示的作品“致富之路”是澳大利亚Richard Yates创作,作品描述了澳洲历史上开创的一个时期——1850年间的淘金热。淘金热史无前例,创造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潮,带动了澳洲的经济发展。作者住在澳洲最有名的金矿产地之一Forrest Creek。由于淘金热,森林几乎被
砍伐殆尽,幸好大自然强韧的恢复能力,使得如今这边土地又充满了高大的树木,昔日景象在现。

  作品“致富之路”,是一种较有深度的平面浮雕,作者使用的材料是塔斯马尼亚红松木,是澳洲最顶级的木材,充满了浓郁的香气。作者热爱在灌木丛中健行,同时是一个淘金热的历史迷和寻宝者。为了展现自己的生活,他把自己在居住地找到金块的画面加在作品当中以表达他对淘金的执迷。

巡展、书籍,定格美好

  每件作品都像是木雕匠师孕育的孩童,倾注了他们的汗水和努力,抒发了他们的情感,讲述着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来说非常珍贵,而对我们观众来说,读懂其中的内涵便是匠师们最大的欣慰。

  义乌展后,这些木雕艺术品被调到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将持续展览至8月31日。

  为进一步推广国际木雕艺术和木雕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并走近国际木雕作品,《走进木雕世界——世界木材日(WWD)木雕作品集I》于2017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本书除收录来自64个国家90位艺术家精心创作的180余件(套)木雕艺术作品,还特邀中国知名木雕艺术家、中央美院教授、文化部专家和中国木雕创作骨干团队代表分享了他们木雕艺术创作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对收录作品的评述。

  希望本书可以成为研究当代国际木雕艺术发展的参考资料,在引领读者欣赏木雕艺术的同时,也能体味作品背后多姿多彩的人文风貌和对民族艺术的审美情趣。

文字/编辑:iwcs24H
摄影:IWCS团队